柚子小说 - 经典小说 - 旧时王谢在线阅读 - 旧时王谢 第21节

旧时王谢 第21节

    “见面以后,那位郎君没提其他要求,只问府上的客人清谈水平如何。我回答说超过公子今年见过的其他客人。那位郎君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说了句「未必」,随后让我带他到能听见堂中清谈的屋子。我想如果是密事,公子不会在堂中谈及,府上其他房间本来也能听见堂中声音,只是不如旁屋清晰,就带他去了旁屋。”

    “后来发展如公子所知,他让我拿他的名刺找公子,说与公子有前约,愿意为公子解围。公子看过名刺,同意请他入府,我就将他从旁屋带到堂屋。再后来公子示意我将事情传扬出去,让众人都知道那位小郎君是王弼,我追到后门,没见到那位小郎君的踪迹,果然是来去无踪的鬼魂,就唤府中其他仆役一起寻找,都没有找到,现在府里的仆役都知道山阳王弼的鬼魂来帮助公子了。”

    她示意的是那个意思吗?

    王琅气得简直说不出话,头一次认真反省自己治家方针的弊病,决定要从里到外好好重新整顿一番,不能再让类似的纰漏出现在她府上。

    隔了一会儿,感觉心情平复一点,她不死心追问:“可曾问过门房,他是否留下其他话语?”

    司南道:“问过,门房说他径直离去,什么都没说。”

    王琅抚了抚额侧,声音恢复平静:“知道了,你先去做事吧。”

    等房内只剩自己一人,她又展开那封模仿她自己的手书看了一遍,终是忍不住到紫府与姜尚谈论这桩奇事:“我本以为他是拿这件事做进身之阶,来寻阳投奔明主,成就一桩君臣相遇的佳话,结果居然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他到底是不是来投奔我的?”

    姜尚素来懒得搭理她的荒诞想法,这时候也实在是无语至极,难得给了一句评价:“年轻人有信心是好事。”

    王琅不高兴:“我只是做做梦会有萧何荀彧来主动投靠而已,这难道很过分吗?”

    姜尚是真的不想理她了,直接回到书案前继续他的修复工作。

    王琅自讨没趣,悻悻地切断和他的联系,到前院牵马呼唤从人:“司北,走了。”

    第35章 恨与不恨

    王琅截到少年之时,他正坐在舷窗边对着江景临风饮酒,姿态优哉游哉,从容闲适。

    王琅环视一眼舱中布局,接着便如进自家般走到少年对面坐下,在他怔忪的目光中微笑:“一个人饮酒未免太过寂寞,我与郎君共饮如何?”

    少年手中的酒杯停住,神情里的舒畅闲适也随着他的叹息褪去,只有目光自她进入舱房起就一路跟随地凝在她脸上,始终不曾离开分毫,然而那目光中也不免染上几分好奇:“我自问行事还算谨慎,不知哪里露了行迹,引得府君至此,还请府君教我。”

    王琅已经习惯了他的长久直视,这时候也不觉得被冒犯,大方回道:“郎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比真正的神女还要潇洒,而我固守在这方寸之地,若连其上人员的流动都不能掌握,那我付出的代价岂不是毫无意义?”

    所谓势门,是真的能以权势压人,掌控生杀予夺大权。

    王琅在寻阳经营半年,寻阳枢干要道遍布她的耳目,说是樊笼罗网也不为过,以有心算无心固然能够瞒过她的耳目,一旦攻守易势,轮到她有心找人,可以调配的资源力量远非个人智计所能相提并论。

    不过这样说话显得煊赫太重,于是她又含笑补上一句:“况且郎君风姿出众,想要混同在众人之中也不容易。”

    少年终于从她脸上移开视线,垂下眼帘,低头将酒杯里的残酒饮尽,方才缓缓开口:“无名之辈,蒹葭之姿,岂敢当尊驾此言。”

    王琅微觉讶异:“你还不准备告诉我真名?”停了停,她想起一种可能,蹙眉道,“你该不会是庾家的人吧?”

    王导和庾亮是多年好友,王庾两家也相互渗透,拿到她的手书并不困难。江左的士族子弟但凡想要出名,不可能不到京师拜谒王导,王琅在司徒府做了半年掾属,江左才俊见了不少,就算少年不想做官,但如此工于清淡,不可能不做名士,也就不可能不拜谒王导。

    王琅粗略一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庾家的小辈她还没见过。毕竟她能见外客的时候庾家已经离开建康,没机会见到。

    少年沉默一会儿,声音变得冷漠,目光也锐利:“天下难道只有王庾两家有人才吗?”

    王琅没料到他对这个话题会如此敏感,随后不由失笑:“那倒不会。只不过除了庾家的人,我想不到还有谁需要对我隐姓埋名。”

    她这话说得坦坦荡荡,神色里一派光风霁月,连带少年也受她感染,唇边泛起淡淡笑容,揽袖执壶为她斟酒。

    王琅端起杯子嗅了嗅,竟然没有酒味,再靠近唇边浅浅沾了沾,似乎也不是茗汁,而是纯粹的清水。她放下杯子,看向对方:“郎君当日为何而来,今日又为何离去?”

    少年迎上她的视线,神态平静柔和,仿佛舷窗外流动不息的江水:“有人对我说,与君生于同时是幸事,不曾见君是憾事,所以我来寻阳。那晚见面之后,我换了想法,君与我生于同时,君却不曾见我,我为君感到遗憾。如今君已见我,我心无憾,故而离去。”

    他说话的语速比常人慢,但情意可达,风仪可观,听来并不会让人觉得不耐。

    王琅静静听他说完,随后偏了偏头:“君非恨我不见君,恨我不知君罢了。而君却不欲知我,襄助之后杳然离去,甚至不肯告知姓名,是我无益于君。虽然如此,若郎君哪日厌倦做鬼,想要做人,还是可以找我。”

    说到最后,她笑了一下:“人鬼毕竟殊途,或许都做人之后,郎君又会改变主意,愿意与我相知了。”

    离开客船,王琅自跟从随侍的亲卫手中接过缰绳,驰马返回内史府。

    少年显然是南渡侨门的世家子弟,调查出他的身份不是难事,但既然人家不肯说,她也没必要多此一举非要探究清楚。只是,不可避免地,她对少年为了见她一面能够千里迢迢来到江州,见面之后拂衣而去不留一言的洒脱有几分羡慕。

    对于王家这样的势门而言,需要族中子弟尽快出仕,占据要职,维护家族地位。对于次一些的世家而言,太早出仕反而容易招致祸端,即使再怎么谨慎小心,也时常沦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不如先以白身做名士蓄养时望,等声望高到足以保护自己再入仕途。

    如此一来,他们就有大量的时间与大好的青春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反观王琅自己,连参加唯一兄长的婚礼都要想尽办法,费尽周折,最后依靠把婚礼时间安排在腊月,借助新年所有官员都放小长假的机会才得以实现。

    她一边策马疾驰,一边忍不住在心里有些难过。

    但她转念一想,年底就能和阔别两年的兄长以及其他亲友见面,情绪顿时又变得飞扬。

    王琅期待返回建康参加兄长王允之的婚礼,内心已经期待了好几个月,连行李礼品和车马舟船都准备了好几轮,只是官务在身,不由自主,要等到年底蜡节前后方可成行。

    谢安却没有她这样的约束。离开寻阳以后,他对自己的心意有了一些想法,便没有按原计划回到会稽,而是派了一名家仆回家报信,自己先去京师建康,与父亲谢裒见面,请他不要急于定下自己的婚事。

    谢裒对这个素来让他省心的儿子态度很开明,和他用商量的语气道:“阿奴也要学仁祖,等在建康扬名之后再择妇吗?那样倒是有可能结到门第更高一些的人家,但也可能错过好姻缘,让其他人捷足先登,一味等待未必是上策。”

    谢安心道他顾虑的就是父亲遇到自认为最合适的姻缘,直接替他定下,因此早在路上已经想好理由,不疾不徐对父亲道:“儿意有所属,只是对方门高,不能贸然求娶。又关乎女郎名节,不敢传于人口。”

    谢裒对他连父亲都不肯明说并无不满,反而更在意他前半句话,好奇道:“多高?”

    谢安道:“曾与诸葛氏争姓族先后。”

    谢裒摸摸胡须,他最近正好也对诸葛家有些想法,看中了诸葛道明的小女儿。

    原先诸葛道明的长女嫁给庾亮长子庾会,前两年庾会在苏峻之乱里遇难,诸葛氏年轻守寡,陈留江虨向诸葛道明请求将诸葛氏改嫁给他,前前后后请求多次,诚意极深,最终打动诸葛道明,亲自写信给庾亮,希望他能同意庾家长媳、自己守寡的女儿改嫁。

    庾亮很快回信:“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您的女儿尚且年轻,这样做确实适合。只是感念我过世的儿子,好像事情还发生在昨天一样)”

    虽然还对庾会之死心痛不已,但没有阻止诸葛氏改嫁。

    这也和当时晋人的主流风气与社会现实有关,丧乱太多,人丁稀薄,上至王侯贵胄,下至贫民百姓,鳏夫再娶,寡妇再嫁都是寻常事,连帝王之家也不在乎这一点,如后来被追为皇后的甄氏原本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曹cao攻下邺城之后被曹丕所纳,东吴、西晋后宫里都不乏类似之事,时人丝毫不以为怪。

    陈留江氏的郡望当然赶不上琅邪诸葛氏,更何况还是诸葛氏里最显达的一支,但诸葛道明为了江虨对他女儿的深情,竟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谢裒自忖陈郡谢氏和陈留江氏差相仿佛,他尚未定亲的几个儿子当中,谢安、谢万的品貌显然比江虨出众,唯一可惜的是诸葛道明的二女儿已经嫁给羊楷,只剩下小女儿年龄尚幼,待字闺中。而谢安、谢万今年已经到了可以许婚的年龄,和诸葛家小女相差太远,不然只要有希望和诸葛家结亲,他很乐意让儿子等上几年。

    现在谢安说和诸葛家曾争姓族先后,谢裒顿时觉得确实不能贸然求娶,只要事情能成,多等几年好好筹划也没关系。

    不过有名的世家就那么多,他对几个儿子的婚事十二分上心,大部分一等世家子女的婚姻情况他都了解,想不出有哪户人家和诸葛氏门第差不多,又有女儿在适婚年龄,于是向自己的三子进一步试探道:“在诸葛氏先还是后?”

    谢安回答:“彼家以为彼先,诸葛家以为诸葛先。”

    谢裒点点头。现如今除了琅邪王氏是为江左第一高门毫无争议,其余姓族的先后高下都没有特别明确的定论,只能大概分出一等、二等。

    哪怕比诸葛家略低一些的门第,对陈郡谢氏而言也属高攀,完全值得等待。唯一比较奇怪的地方在于世家贵女都养在深闺,外人绝难有机会见到,谢家目前结亲的圈子里也没有诸葛氏那种层次的人家,谢安是怎么知道对方的?

    谢裒抚摸胡须的手停住,认真地看向自己的三子:“阿奴有几成把握,要不要阿父替你找人请托。”

    谢安含糊道:“二三成,还需等两年再看。”

    二三成啊……

    谢裒心里觉得有点低,但如果是诸葛家那样的门第,只有二三成把握反而是正常情况。江虨求娶诸葛氏竟然能得到诸葛道明点头同意不也是众人意料之外的事情吗。

    反正他现在也没有特别属意的人家,等两年就等两年。

    谢安看父亲的反应,虽然在他意料之中,但这时候还是松了口气。

    他倒没有非王氏不娶的心态,只是不想那么快结亲。

    对父亲谢裒的话语也算不上欺骗。

    琅邪王家的王导确实曾经和诸葛家的诸葛恢争论过姓族先后,不过那是二十年前渡江之初的事,而且那时候在世人眼中就已经公认王前葛后,王家地位更尊。

    王导因为王家与诸葛家都出自琅邪,三国时期王家不如诸葛家,永嘉前后诸葛家不如王家,这才拿族姓跟他戏争先后,只是诸葛恢嘴上仍不肯退让,觉得自家更强罢了。

    抬出诸葛家于他是一种险招。

    因为当世与诸葛家门第相仿的人家并不多,容易被父亲谢裒用一一排除的方法察觉到并无这样的适龄女郎。只是他估计以谢家的门第,和诸葛家差不多的亲事目前还结不成,父亲纯粹是一厢情愿觉得有希望和诸葛家攀亲。那么他说是和诸葛家差不多的人家,即使父亲遇到非常好的亲事,但想想更好的诸葛家,应该也不至于贸然替他许诺出去,这一关算是过了。

    接下来要去从兄谢尚那里,他有些事想向对方确认。

    谢尚看到谢安,倒比谢安看到他还高兴,直接向他笑道:“安石竟然已经来了建康,真是巧了。”

    谢安微微一怔,奇道:“何事凑巧?”

    谢尚道:“王渊猷与荀氏女的婚事定在年底,琳琅向吏部请求允许她离开治所,到建康参加兄长的婚礼,吏部已经批复。安石去年来建康不是还遗憾不能见到小王掾吗?这次可以如愿以偿了。”

    谢安险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顿了一下才用如常语气问道:“仁祖与王家有故,自然在邀请之列。家父与王车骑这一支素无往来,登门道贺怕是有阿谀之嫌?”

    王舒在苏峻之乱后升官车骑大将军,因此谢安不再称他王府君或王会稽,而称王车骑。

    谢尚道:“无奕在剡县做县令,向上司祝贺本是礼节,不去才失礼,怎么能说素无往来。王渊猷那个人性子冷,自己喜事上总不能再给人脸色,正是难得的好机会。听说这次婚礼本来要在山阴办,王家为了照顾新妇第二日回门,特意选在建康。不过大家私下里都在说,是建康想见琳琅的人太多,丞相成人之美,这才拍在建康。”

    见谢安还没什么特殊反应,谢尚心里赞赏这个从弟真沉得住气,为他打算道:“去司徒府初次拜谒是大事,安石现在登门还稍嫌早了些,去王车骑府上却没这个顾虑。况且有琳琅在,她是从不会让人失望的一个人,靠转述很难说得清,还是要亲眼见到才能明白她的特殊。”

    谢安听得有些意动,但一想到自己会以谢尚从弟的身份被介绍给她,心里顿时十万个不乐意,婉拒道:“多谢兄长美意,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她在建康亦有旧友,素未相识之人倒不必凑这个热闹。”

    谢尚见他如此,心中略感意外,不过也点点头,尊重他的想法,并感叹道:“叔父诸子之中,就属安石最有主见,行事想法常常与他人不同,日后成就一定也最高。我过去听琳琅谈及,琳琅亦如此想,还说有机会让我带你见她。”

    谢安愕然抬头:“她知道我吗?”继而抬手抚上前额,闭了闭眼,自认为了悟,“都说仁祖与她交情莫逆,果然如此,是仁祖同她提过罢。”

    同时心想难怪特意来跟他说这件事,原来是美人有言在先,要去向美人表现对她言语的上心。

    谢尚对他千回百转的想法并无察觉,坦率回道:“我是有同琳琅提过还有叔父在建康任官,亦说起叔父长子无奕在剡县为县令,不过我说起之时,琳琅已经颇有了解,安石之事还是她先同我说的。”

    谢安沉默片刻,问:“她如何说我?”

    谢尚忍不住笑了:“安石刚刚不是还说此一时彼一时,对她入京之事兴趣缺缺吗?这时候怎么又在乎起她说什么了。”

    谢安:“……”

    第36章 谎言千遍

    谢尚没让他难受多久,就爽快地给出了答案——既因为他性格与人为善,也因为答应本身有趣:“是无奕为剡县县令时之事,无奕罚一犯法老翁饮醇酒,过醉仍未停止,安石当时坐在无奕膝边听他断案,为老翁求情。”

    说到这里,他含笑看向谢安:“安石可还记得自己说了什么?”

    谢安还未回答,白皙的肤色先一步出卖了他,双耳染上一层霞红。

    谢尚看得暗暗好笑,这个从弟遇事向来镇定从容,面薄如此的样子还是第一次见,遇上当然不能放过,便假装没注意一般,仍用刚才语气道:“琳琅素来耳目广长,随王车骑在会稽那两年,对会稽吏民可谓了如指掌。她与我提及时,不仅复述了安石当日的话语,连安石年仅七八岁,着青布绔坐兄长膝边这些细节都未出错。”

    谢安的脸彻底红了。

    晋人特别喜欢品藻人物,也就特别喜欢传名人事迹,并且传的时候讲究身临其境,各种小细节都不放过。谢家在建康不算名流,但在会稽门第不低,对会稽人流传他的这些事,谢安知道,也乐见其成。名士之名就是这样从地方到全国逐渐传播的。

    王琅注重培养耳目、消息灵通的特点,早在她替谢尚给褚家传信那次,谢家人就颇有感触,这次前往柴桑筹备万全、却被在江上堵个正着更让谢安有了切身体会,因此知道从兄谢尚所言多半就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