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4、眼熟
许姝明白了,哪怕没有她,皇后也不会这么早就去的,她就是要通过这样做才考察那些秀女的秉性。 皇后一点儿也不着急,甚至吩咐人准备了茶点来吃,如此足足过了一个时辰之后,皇后才道,“差不多是时候了,走吧!袁嬷嬷,多带上几个暖炉!” 许姝还好奇皇后让袁嬷嬷带暖炉做什么,到了怡人轩才知道原因。 怡人轩是一个带三间正房的院子,院子大,没有厢房,两边的厢房换成了带花窗的游廊,在冬日里的天气里,刺骨得寒风从花窗的镂空中吹进院子里,而正房的空间有限,容不下那么多秀女,所以所有的秀女都站在院子里等候,院子里没有地龙,只在院子的四周摆放了四个火炉,可是寒风呼啸,那四个火炉的散发的热度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一院子的秀女站在院子里足足一个时辰,冻的都瑟瑟发抖起来,想要动一动,暖和暖和,可是有嬷嬷看着,只能老老实实的站着,动也不敢动一下。 直到快要冻僵了时候才听到一声,“皇后娘娘驾到!” 众女如蒙大赦,纷纷跪下磕头,“参见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并趁着跪下磕头的时候偷偷活动活动僵硬的肢体。 “都起来吧!” 皇后领着许姝在正房坐了,自带的火炉将房间里烘的温暖如春,对比在院子里穿着单薄冻的瑟瑟发抖的秀女,许姝突然觉得庆幸,庆幸她不是站在院子里挨冻的人之一,她最是怕冷了。 “回禀皇后娘娘,人都已经到齐了,共计三十人,名册在此,请皇后娘娘过目!”教引嬷嬷递上名册。 袁嬷嬷接过递给皇后娘娘,皇后娘娘一边翻着,一边跟许姝道,“你也看看!” 许姝侧身看了一眼,这一眼竟然看到了不少的熟人! 常佩佩,蔡蓁蓁,俱都在名册之上。 皇后娘娘看到许姝的表情顿了一下,便问道,“有认识的?” 许姝点头,指了指这二人的名字,“常佩佩是许家姑奶奶的长女,因为守寡难容于常家,所以回到了娘家!这蔡蓁蓁是……大嫂的胞妹!” 蔡家的事皇后娘娘也知道,所以对蔡蓁蓁无甚好感,皱了皱眉,翻了一页,这一页竟然还有熟人,转念一想也有可能只是同名而已,遂也就不多言了。 “本宫原本还打算若是有出众的,就挑几个留下来给本宫做伴儿的,宫里好久都没有看到过新面孔了!不曾想都是些……”皇后合上花名册,掀起嘴角冷冷一笑,对站在院子里的一众秀女的嫌弃毫不掩饰。 袁嬷嬷道,“这自然比不上正经选秀了,都不过是清白人家的女子罢了!” “清白便罢了,怕的是里头混了不清白的来!”皇后重重的放下花名册。 袁嬷嬷一愣,“这入选的三十人都是经过了宫中最有经验的老嬷嬷验明正身过的,怎么会……怎么会……” 皇后却没有解释,“好了,把人叫进来看看吧!” “是!”袁嬷嬷忙去安排,一次五人,依次被请到屋里,按着花名册上的顺序依次站好。 “皇后娘娘万福金安!”众女齐齐下拜,声音微颤,不知道是因为冷的,还是因为害怕。 “都抬起来头来看看,让皇后娘娘看看你们的脸!” 袁嬷嬷一声令下,众女都抬起来,或羞涩,或胆怯,或忐忑,可是都极其的表现出柔顺状。 皇后一一扫过,袁嬷嬷忙递上名册和朱笔,皇后在两个名字上留了红朱,袁嬷嬷忙让换下一批。 这一批里头蔡蓁蓁和常佩佩都上来了,大概是因为许姝解释了常佩佩的身世的缘故,皇后的目光在常佩佩身上多停留了片刻,袁嬷嬷以为皇后这是看中了这人了,忙递上名册,可是没想到皇后娘娘并没有留下此人,而是留下了另外一个人。 许姝看了一眼,看到留了红朱的名字竟然是蔡蓁蓁,也觉得惊讶,从皇后刚刚的态度里可以看出皇后娘娘并不喜欢蔡蓁蓁,可是皇后怎么还留下了蔡蓁蓁呢?而且论容貌,蔡蓁蓁也不是这些人里头最出挑的呀! 皇后趁着人走了冲许姝一笑,“你好奇本宫为何留下蔡蓁蓁是不是?” “是……”许姝点点头。 “其实很简单,不用想太多,本宫确实不太喜欢蔡家,那蔡蓁蓁的目光也过于不安分,可是这次选秀是为了给皇室开枝散叶,所以只要看面相,看身形,觉得这个女子是好生养的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么说来蔡蓁蓁是胜在身形上了,只不过蔡蓁蓁那个性子……她分到谁家去谁倒霉…… 人一批批的换下去,终于到了最后一批,许姝盯着其中一人看了看,直到她开口请安,许姝也没听出什么熟悉感,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王家的孙女年纪还那么小,人长大了声音也会变。 不过这一开口请安许姝又听出了一个熟人! 秋韵! 许嫣的心腹婢女! 许嫣的婢女怎么会来参加选秀呢?怎么能参加选秀呢? 皇后的目光也落在秋韵身上,突然问道,“胡秋韵?” “……民女在!”秋韵突然被点名,浑身的神经都绷紧了。 皇后就那样慢条斯理的看着秋韵,一直看到秋韵腿肚子发软了,皇后才慢条斯理的问道,“本宫是不是曾经在哪儿见过你?” “是……”秋韵松了口气,“民女曾经是梁二奶奶的贴身侍婢,曾随梁二奶奶进宫给皇后娘娘请安过!后来……后来民女被家人赎回,恢复了自由身了……” “原来如此,本宫想起来了,难怪觉得你眼熟了!”皇后笑了笑,挥挥手送走了最后一批人,留下最后一笔红朱。 袁嬷嬷很快将皇后娘娘选中的人的名单呈了上来,总共留下的有十个人,皇后便随便的分了,德王,宁王,冀王,连还是个孩子的端王,人人有份! “这两个送去德王府,这三个送去宁王府,这三个送去冀王府,宁王和冀王都正是年轻力盛的年纪,所以这两个王府就都送多一个去,剩下的就送去端王府吧!”